伊迪丝·琵雅芙

Edith Piaf 伊迪丝·琵雅芙《玫瑰人生》

Edith Piaf,原名Edith Gassion,1915年12月19日出生于巴黎。父亲Louis-Alphonse Gassion是一位街头杂耍艺人,母亲Anita Maillard是个卖唱的歌女,艺名叫Line Marsa。跟刚打算退役的法国足球巨星齐达内一样,Piaf的母亲Anita是有卡比利亚(北非阿尔及利亚地区民族,也称柏柏尔人,在依比利斯半岛活动,多为流浪者)血统的“下等法国人”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父亲从军,母亲在街头卖艺讨生活,根本无暇照顾女儿,Edith在幼年时,只得与在诺曼底的奶奶相依为命。在乡间,她度过了几年快乐的时光。战争结束后,父亲把她接回身边,她的生活开始没有什么幸福可言,为了生活,他们的草台班子在全法国流浪表演(世界名著、都德的《小东西》就描写了很多流浪艺人的艰辛),可怜的Edith,早早领略了生活的艰难。

可能是家庭的遗传,Piaf天生一副好嗓子,渐渐地,她也正式成了戏班子里的一员。15岁的时候,这位乡下小妹子决心离开父亲,独自去巴黎闯荡。1932年,她与同为流浪艺人的Louis Dupon,一年后育有一女Marcelle,但这个小女孩只活了两岁就因脑膜炎而夭折。

Edith继续在街头卖唱,直到有一天,Louis Leplée——坐落在香榭丽舍大道(Avenue des Champs Elysées)的巴黎最优雅的酒吧之一le Gerny’s的老板——无意间听到这个年轻姑娘的演唱,立刻被这个娇小女人的嗓音迷住了。他立刻签下了她,并为她取艺名为M?me Piaf(在巴黎方言中,这是小鸟的意思)。Piaf的身高只有1.47m,确实像一只楚楚可怜的小鸟。

老板Louis对她宠爱有加,并在36年为她录制了第一张唱片Les M?mes de la cloche(“乡下姑娘”的意思)。但苦命的Piaf总是那么不幸:那年4月,Louis Leplée被人在自己的家中谋杀!Piaf因与他有密切关系而被被警方传讯……各种“娱乐媒体”便大肆渲染这段“传奇”。

Piaf失去了靠山,但她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,她的一个“粉丝”Raymond Asso,一位知名的冒险家,帮助她迅速摆脱了那些烦人的事情并离开了le Gerny’s酒吧。在Raymond Asso的引导下,Piaf慢慢脱去了乡下女子的土气和在父母的市井阶层所沾染上的俗气,最后成为大家所熟悉的那个Edith Piaf——一副迷茫的神情,一副无助的样子,头发凄凄,嘴唇腥红,双臂沿着起皱的黑色毛衣下垂……她已经不再是乡下的小鸟,她成了巴黎的尤物。

这一年,她拍摄了第一部电影,Jean Limur导演的La gar?onne,几个月后又是第二部电影Bobino。40年,她与戏剧演员Paul Meurisse同居Paul教会Piaf很多东西,特别是如何得体地处理社会上的种种问题。剧作家Jean Cocteau为他们两度身编写了一部话剧Le bel indifférent,在夫婿及Jean Cocteau的帮助下,Piaf的表演获得极大成功,这部戏也激发了她对戏剧的兴趣,展现了她的表演天分。

随后,夫妻俩一起出演了Georges Lacombe的电影Montmartre sur scène。拍摄过程中,Piaf与电影音乐作者Henri Contet结下了特殊的友情,Henri后来成为Piaf最主要的词曲作者。

当年这只楚楚可怜的小鸟逐渐羽翼丰满了,二战期间,Piaf已经可以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反抗占领者:她不顾德国人的警告,坚持与犹太音乐家合作并演出。此时的她已经变得成熟,不单指其性格,也指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她与社会方方面面协调的能力。她巧妙周旋在各种势力之间,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成就,实现自己的意愿。

44年,初到巴黎的毛头小子Yves Montand闯入了她的生活。年过30的她不顾一切爱上了他,并张开翅膀保护这个初到巴黎的乡下小伙。Piaf已经不是小鸟,她成了保护女神和引路人。可能与Yves有类似的幼年生活经历,她对Yves既有情人的爱,也有一种近乎母爱的情感。她为把自己的制作团队介绍给Yves,她让她的“御用”作曲家Henri Contet为小伙子写出了Yves最早的成名曲Battling Joe及Luna park。

她一步步将Yves引入社交界,指导他阅读,交游,使他很快与巴黎融入一体(看到这里,小伙子们都动心了吗?)。45年,她与Montand合演了电影Etoile sans lumière。

在45年以前,Piaf只有一首有影响力的歌曲是由她自己填词的,那就是La vie en Rose(Louiguy作曲)。这首歌曾经被她周围的人认为意识太超前,不会受欢迎,但结果是如今这首歌已经几乎成了Chanson(法语单词,“歌曲”的意思。港台将其翻译成更加美感的“香颂”)的代名词。

46年,Piaf注意到年轻的创作歌手组合Cmopagnons de la Chanson,她非常欣赏他们的才干。为自己与Yves着想,她设法将他们网罗到门下,专为她自己和Yves写歌作曲。在她的促成下,发行了一张专辑Les trois cloches,Yves借此获得1百万张唱片的销量……但不知什么样的原因,这一年,她与Yves莫名地分开了。也许是她预见了Yves不可限量的未来,所以选择了悄悄地离开……

在我所听过的男声的La vie en Rose的版本中,Yves的和美国黑人Louis Armstrong的两个版本是我最喜欢的。

也许是为了散心,也许是为了摆脱过去。47年她第一次赴美国开演唱会,将Cmopagnons de la Chanson也一并带了过去。这次新大陆之行对Piaf实在是一次挑战,在纽约Playhouse最初的几场演出只能算失败,美国佬并不了解这个女人,当然,语言也是理解的障碍。不过她决定继续留下来,而且把演出场地也搬到了曼哈顿(Manhattan)。她越来越成功,渐渐打开了新大陆市场。当然她的收获还不止于此:她与演员、歌手Marlène Dietrich成为了终生的好朋友,同时与著名拳手Marcel Cerdan堕入情网。这段拳王与歌后的爱情故事成为47年大小报纸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
Piaf与Cerdan的幸福是充实的,那时,她与Marguerite Monnot合作为有情人写下了著名的香颂:L’hymne à l’amour——她的又一首不朽的经典。

但厄运似乎总不愿远离这个不幸而成功的女人,49年10月28日,Marcel Cerdan突然因空难而故去,传奇变成了悲剧。这次巨大的打击使Piaf在有生之年,再也没有真正地解脱出来……回顾往事,她爱的男人,总是被一股神秘、意外的力量从她身边被夺走。她变成了神秘主义者和宿命论者。

不过,这个坚强的女人并没有停止工作,50年她返回巴黎,在Pleyel继续演出。这一时期,年轻的词曲作家Charles Aznavour成了她身边的“全能人”:她的秘书,司机和知心人。事实上,自45年起,她就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在帮助CHARLES,只不过她没有象帮助Yves或Les Compagnons de la Chanson那样提携Charles罢了。但忠实的Aznavour依然对她念念不忘,为她写下很多优秀的歌曲。

1951年,Piaf再次找到了新的保护人——年轻的美国舞蹈演员兼歌手Eddie Constantine。但这段故事仅仅维持了7个月,神秘事件再次发生:这回是她自己,她连续遇上两起交通意外,其中第二次差点要了她的命。治疗过程中,她染上了毒瘾,自此再也未能从这个可怕的嗜好中挣扎出来……

连续的打击,使她沉迷于毒品与酒精,这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……她似乎想借婚姻改变命运,1952年7月,她与歌手Jacques Pills举行了她一直梦想的第一次正式的婚礼。婚后,他们双双赴美演出,她演出了新婚夫婿Jacques Pills为她写的几首作品。这是她第5次赴美演出,当然,当年让她打开新大陆之门的Le Versailles那里依然是必去的。

这一年她经历了几次毒品不良反应,身体情况非常糟糕。但也在这年,她达到了她个人艺术事业的最高峰,巡回演唱会不断。她糟糕的身体几乎拖垮了她。53-54年,她不得不闭门修养。但是,当55年接到在奥林匹亚剧场(所有歌手的圣地)的邀请后,Piaf再次焕发出令人惊奇的激情和能量,这次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,鼓舞了她继续演艺事业的信心。

58年再次在奥林匹亚演唱会上,她演出了她另一首重要作品Mon manège à moi。之后,她认识了歌手、曲作家Georges Moustaki,9月她与Georges竟然又一次遇上了严重的交通事故……随后,在纽约的演唱会上,Piaf倒在了舞台上。似乎预见来日无多,她拒绝了朋友们、医生的建议,坚持60年的奥林匹亚演唱会照旧进行。

Piaf的玫瑰色人生还未结束,61年夏天,她结识了她生命中最后一个男人——Theophanis Lamboukas,她叫他Sarapo(希腊语“我爱你”的意思),这个希腊歌手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。这年7月,她在祖国法国接受了“终身成就大奖”。62年9月25日,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为全巴黎演唱了Le Jour le plus long,她的光耀无与伦比。

62年9月25日,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 为全巴黎演唱了Le Jour le plus long,她的光耀无与伦比。10月9日,她按照东正教的教规,嫁给了Theophanis Lamboukas,她的Theo Sarapo。

63年1月,他们夫妻推出了她最后一首名曲,A quoi ça sert l’amour ?(一个不祥的名字——「爱情有何用?」)4月,这个不屈的女人终于倒下了,最后的岁月是在南部的噶纳附近的海岸度过的。

63年10月11日,与她的好友 剧作家Jean Cocteau同一日离开人世。丧礼于10月14日在巴黎举行,数万名歌迷步行跟随至拉雪兹公墓(Père Lachaise),直至今日,她的墓前依然每天被崇拜者的鲜花缀满。1996年,一场名为Piaf je t’aime的演唱会在巴黎举行,她的许多歌曲已经深深融于法国人的生活。

1997年,Charles Aznavour利用当代科技,制作了他与已逝去的她的声音的经典Plus bleu que tes yeux,掀起了一股翻唱她的名曲的浪潮。事实上,自她离开我们,无数的国际巨星翻唱过她的作品,比如Louis Armstrong,比如Joséphine Baker,比如Marlene Dietrich,比如Liza Minnell,比如SERGE GAINSBOURG,比如JOHNNY HALLYDAY。

2003年10月11日,在她逝世40周年之际,巴黎市长Bertrand Delanoë为她的一尊雕像举行了揭幕式,雕像的位置,就坐落在Tenon医院边几米的地方,在那儿,1915年,EDITH出生的 地方。

Leave a Reply

 

 

 

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

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

Protected by WP Anti Sp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