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 HABITS与中国传统思想(转自李善友)

周末要帮朋友公司讲 “7 HABITS”,这是我个人受益最大的一个培训课程,也是我讲的最好的一个培训课程。我已经几年没有讲过了,所以需要重新梳理,梳理的时候发现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。

这个课程的英文原名是”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Leadership “,翻译成中文,被叫做“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”。这个课程最关键的词汇就是Principle,以前翻译成“原则”,但是我现在认为跟这个词最贴切的中文词应该是“道”,原则这次词太普通了,不足以表达作者对PRINCIPLE的重视。作者COVEY先生说,他研究来近200年来很多成功人士所信奉的principle,研究到最后的时候发现,其实无论民族、宗教、文化、历史等,其实到fundemental principle的时候,大家是相同的,都是那些基本的词语而已。

这给了我很多联想:中国传统思想源远流长,跟7 HABITS有没有共通之处呢?重新整理课程内容的时候,就有意识地看那些著名的HABITS或者PRINCIPLE,跟我熟悉的传统思想的哪些关键字相关,于是我得到了有趣的结果:
1)所有的HABITS我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传统思想关键字来表达,也就是的确验证了COVEY的话;
2)而且这些关键字所代表的意义和思想甚至远远超过了英文本身---毕竟中国历史3000多年,而美国历史只有300年,有点差距也是正常的!
3)另外,7HABITS简直就是儒家思想的英文版,它几乎涉及了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,反倒跟美国一些近代思想,如民主、人权、自由、平等等无关! 有意思吧!

特此整理如下,与熟悉7HABITS并喜欢7HABITS的朋友共享。

1、H1: Be Proactive(勇)

HABIT 1是所有HABITS的基础,叫做“Be Proactive”,原来翻译成“积极主动”,根据它的内容项,我认为这个习惯讲的就是孔子君子三原则中的“勇者不惧”的“勇”啊!勇本身包含有“积极主动”、“自信乐观”、“承担责任”、“坚韧不拔”,甚至“亮剑精神”等含义。换句话说它也是胆商(AQ),就是面对挫折和逆境时缓解自己的压力,度过难关的能力,单纯“积极主动”这个词是无法准确表达全部思想的。对于一个企业领袖,尤其是创业时期的企业领袖来说,他所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,还的确就是这个勇字,狭路相逢勇者胜啊! 苏东坡说: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。还有一句比较好的话: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,有胸怀来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,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。这两句话,讲的都是“勇”,这个字给了我很大的力量。

2、H2: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(道)

HABIT 2叫做”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”,原来翻译成“以终为始”,讲一个人做人做事要有目标,要有计划,要有预先设想,这样才能成功。但是,一个人仅仅有目标是不够的,目标是什么?成功是什么?“成功是使一个有价值的目标逐步实现。”“价值观”就像是一个度量衡,是衡量标准;而目标是这个度量衡下的具体刻度点。比如,一个人的价值观以钱为重,他的目标是有1000万,当他实现1000万目标的时候可以初步说他成功来。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官位为重,他的目标是当个局长,当他当上来局长的时候,可以初步说他成功了。在这个比喻里边,度量衡比刻度点重要,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度量衡,就决定了你成功的质量、意义和方向。所以,我认为这个习惯最合适的中文字应该是“道”。道既是价值观,又是方向。principle-centered life,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道义人生。 孟子说: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道义在生命之上,这才是真正的价值观!以价值观为中心的人生,而不是以单纯的一个目标为中心(比如金钱),或者以生活中的某个角色为中心(比如职业人),才是真正平衡的愉悦的成功的人生!

H3:Put First Thing First (一)

HABIT3叫做”Put First Thing First”,原来翻译成“要事为先”。H1指人要积极主动,H2说人要有目标,H3是说人如何通过个人时间和事务管理实现这些目标。这个习惯最重要的结论是要关注“第二象限”的事情,即那些“重要但不急迫”的事情。这个习惯讲来很多时间管理的技巧,属于“术”的范畴,我觉得还不足够,应该把相应的“道”讲清楚。何为First Thing?中文中最常见的一个字,恰恰可以代表这个意思,就是“一”。一,在道家思想里非常重要,是仅次于”道”的词,君不见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谁要是得了“一”可了不起了。“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。”“一”就是最核心的事情,最关键的事情。跟“一”相关的管理方式,是“无为而治”。首先,“多则得,少则惑”,领导人要抓住要害,抓住关键点,做最重要的事情;其次,要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要授权下属做其他的事情,要符合ü上必无为而用天下,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,此不易之道也。”。这样的领导力,属于道的范畴的领导者,才是真正最好的时间管理者!

H4: Think Win-Win (仁)

HABIT4叫做”Think Win-Win”,原来翻译为“双赢思维”,很准确地表达了这个习惯的主旨是为了创造双赢,支持这个习惯的道理是“富足心态”,即蛋糕是无限大的,不要担心别人吃了蛋糕你就没有了。我很同意这个观点。现实生活中,人和人之间非常容易产生竞争和争夺,往往就会出现要么我生或者你死(哈)的局面,真正能够做到双赢的很少。因为双赢除了需要心态之外,还需要超脱的智慧,这是很难的,稍一意外就会走向LOSE-WIN或者WIN-LOSE。这个习惯本质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,与之最符合的中国思想是“仁”。仁者爱人,讲的不就是人和人之间要有和谐的双赢的关系吗?但是儒家的“爱”实际上是一种有限自私的爱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,它的逻辑是推己及人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与人”,就是说你自己不想LOSE,也不要让别人LOSE;或者不要为了让自己WIN而去让别人LOSE。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就是说你自己WIN的时候,能够想着让别人也WIN就好了。 我一直认为孔子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,能够做到最高超的WIN-WIN固然好,实在做不到,就坚持这样的原则吧:“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时候,去帮助别人。” 能够作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,它的思维模式实际是“Non-Lose — Win”,“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”。

5、H5: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, then to be Understood (礼)

HABIT5叫做“Seek First to Understand, then to be Understood”,比较难翻译,有人翻译为“知彼解己”。在7HABITS的课程体系里,把这个习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法,就是同理心,要先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,然后再让对方从我的角度考虑问题。其实,我觉得这样想就又把这个习惯变成“术”了,并且把这个习惯的范畴大大缩小了。我认为它实际上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秩序的,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“礼”。在儒学体系中,我一直认为“礼”是关于“仁”的秩序的,而不仅仅是礼貌和礼节,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。中国的礼有两个重要特点,一个是“卑己尊人”,自我抑制,对人谦恕;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。不信你看看你自己潜意识里有没有这个东西?另外一个是两人相处,尊者要先表示礼,然后对方才能还之以礼,如: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、“君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视臣如草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”。你看,这个礼不就完全涵盖了H5了吗?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这样的“礼”来跟别人相处,团队不和谐都难,世界不变成和谐世界也难啊:)

6、H6: Synergize (和)

HABIT6叫做“Synergize”,有人翻译为“集思广益”。它讲的是要尊重差异,一个团队有差异是值得庆祝的好事;它讲1+1>2,不同的元素在一起的效能比它们单独各自的效能好得多。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词汇,经常会引用为儒家的哲学思想的“和”字,恰恰就是这些意思。“和”就是中庸思想,能够把任何两个相悖的事物融和在一起,这需要特别高的智慧。常规的思想是“二分法”,非黑即白;而中庸思想是“太极圈思维法”,阴阳之间有一个S线呢。任何事物之间其实都是有矛盾的,足够智慧的人能够超越这些矛盾,把它们有机地运用在一起,产生和谐的力量。宋代理学家张载有一段名句就是关于“和”的:“有象斯有对,对必反其为;有反斯有仇,仇必和而解。”当代儒学学者杜维明说,中庸和“和”的本质意思不是妥协,不是各让一半,而是最优化,是OPTIMISM。我太同意这个观点了,这才是真正的中庸思想,过去被误解太多了。《中庸》也说: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并行而不相悖,讲的也是尊重差异的意思,整个世界万事万物和所有的人都有合适自己的位置。

H1H2H3是关于个人人格修养的,H4H5H6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也就是团队精神的。根据我新的诠释,我认为H6,也就是“和”,其实可以放到H4的位置,它是一种思维基础。君不见,一个新公司里,不同部门的头来自于不同的地方,分别带来自己的队伍,产生很多若明若暗的矛盾,那就是因为大家没有掌握“和”的思想,没有把各自的矛盾转化为集体的共通目标和利益。

7、H7:Sharpen the Saw (学)

HABIT7叫做“Sharpen the Saw”,翻译为“不断更新”,要在体力、脑力、精神、社交等四个方面不停地提高自己,锻炼自己。这不就是“学而时习之”的“学”吗?它也包含了“知者不惑”的知。古代的学习,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做人。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我们现在的学习强调死读书,考试,却忘记了真正的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: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”。学习是为里成为有智慧的人,而不是小聪明的人。智以知识为基础,以思维为能力,“思而不学则殆,学而不思则罔”。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教,在向别人讲授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,“学而不厌,悔人不倦”。别忘了,孔子首先是个教育家,然后才是思想家。

把上边的文字用一张图表达出来,就是:

我们在向别人学习先进管理方法的时候,却忘了自己家后院原来还有很多宝贵的财富没有挖掘。可惜我个人学识浅陋,不能尽窥全貌,得一二陋识,愿与诸君共赏究。

Leave a Reply

 

 

 

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

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> <strike> <strong>

Protected by WP Anti Sp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