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海洋》感受海洋

今天跟媳妇去看了法国纪录片电影《海洋》,效果非常好,感觉没看够就结束了,还没过瘾呢。

入场晚了几分钟,但落座之后,几分钟内我就听到电影的配音很熟,特像姜文,老婆也听着很像还说可能就是他。oh,回来看了电影介绍,还真是。先送上剧情简介:

法国导演雅克·贝汉与雅克·克鲁佐德深入探索这个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“蓝色领土”,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。尽管电影只是真实记录了海洋动物们的生活,但观众却从那些弱肉强食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残酷。影片后半段则谴责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,不少观众看到被割掉鱼翅的鲨鱼在海底奄奄一息的画面,都流下了悲伤的泪水。

电影《海洋》不同于我们以往所认知的记录片,影片没有对出现的海洋人物做逐一的介绍。旁白的部分也不过是在段与段之间起一个衔接的作用,并不是解说。这就使得观众能完全沉浸在海洋动物的世界里,而不是被迫去接受科普。

Oceans Poster

Continue reading »电影《海洋》感受海洋

说文解鬼

昨天跟老婆大人聊天,聊到了鬼,鬼神鬼神,大家对鬼有着如神一般的敬畏。但是到底什么是“鬼”呢,不好说清楚,我单从其文字的渊源提出点儿想法。

“鬼”是啥样子的?

字源演变:

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
以上来自( http://www.chazidian.com/zizy9B3C )
分析:鬼的下半身是个“人”,只是人头部变成了“田”。大家来看看“人”,“大”,“天”,“众”.
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

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

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
甲骨文小篆楷体

对比可以发现“鬼”里的“人”摆的pose不太正常,更像是一个“跪着的人,还挺着脖子.” 在看看“鬼”的头部:

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

是一个非常标准的“田”。“田”是什么呢?:象形。田块象军队方阵之形。田块所树五谷象方阵中列队的军士。故通“陈(阵)”。原来“鬼”更像是一个“跪着的士兵”,更确切的话应该是“跪着的俘虏”。 Continue reading »说文解鬼

边缘化的人生

不知不觉自己已经奔三了,说“不知不觉”实际上是有点儿不负责任的。有时候面对不同的选择,我们自以为选择了想要的生活,然而实际上更多是生活选择了你。你拥有什么样的生活,也就是什么样的人生。

当我们还孜孜不倦的加班加点时,大部分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生存的物质需求,排除此项,很少有人会选择工作。而一旦工作,你就要遵循工作的法则,可能是每天按时上下班,假也请的不多,好像没有那么多事情值得你耽误工作去请假。可能是朝九晚五,加班加点没时间陪家人朋友。等等,有各种各样的工作,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约束。

说到底每个人都想变的富有一些,这不只是大房子,好车生活舒适的问题,更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。然而想靠你自己选择的生活达到这一点未必容易。

大家熟知的戴尔,比尔盖茨,马科扎克伯格,乔布斯,很多当年的青年才俊,现在都是大公司的金灿灿的人物,很多人喜欢膜拜他们,却终究远离了他们。从经济学角度讲,是他们引领了或者说创造了消费,而我们只是边缘的消费者,他们之所以富有,是因为我们一直再为他们的劳动付钱。我们也曾经如他们般年轻,却不能像他们般富有,边缘化让我们裹足不前!

同样的劳动,不一样的价值。 Continue reading »边缘化的人生

越活越孤单

大学毕业已经三年了,时间飞快的抹掉了一部分记忆,后头看才知道,当初毕业时看到过的同学,朋友,若不是同在一城市,便很少有机会再见了。更有甚者,有些人若又不是自己班的,10年,20年的同学聚会也很难看到,看来有些人真的只是一遇而已。

毕业分开,曾经熟悉的朋友进入新的环境,可能会有新的交际圈子,但是却未必找到更知心的朋友。

男生好说一些,兄弟们喜欢把酒言欢欢聚在一起,抱团取暖,很多好哥们儿都喜欢因为朋友选择呆在一个城市里,时常相距,共同经历时间的磨洗。

女生就相对差一些了,因为女生终究是要嫁人的,难免要跟自己的闺蜜们分开,五湖四海的去了。相夫教子,或者异地从业,忙得很,她们就比较难以再聚了,只能跟随丈夫在新的生活环境下重建部分交际圈,但那并不能弥补曾经情谊的缺憾。

简单的说,就是我们会越活越孤单,为了对抗这种孤单,男生可以选择毕业时或者朋友多的城市定居,女生当然也可以这样做,但更多的都是嫁到不同的地方了。单从大学毕业的同学来讲是这样,如果再加上小学,初中,高中的伙伴,同桌,好友就更是如此了。曾经陪伴我们嬉戏的少年密友,成家立业后,分散的厉害,有时候就是同村的,或者同乡镇的朋友,也不容易在见面了,即使见面也很难有啥共同话题,大家面对的生活不一样了。 Continue reading »越活越孤单

企业教练技术与主观价值认定

410eece3b7736fb16c8d679318a4721b

所有的价值认定都是主观的

同样的一句话,可以是“金玉良言,真知灼见”,可以是“逆耳忠言,情深一片”,也可以是“胡言乱语,狗屁不通”,最甚者被认为是“废话连篇”。

话还是那句话,一个字都不少!然而那句话的价值却在我们的观察标准中变得“飘忽不定”。让我们来看看什么东西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认定。

如果那句话是你不太富裕的时候,花了100万后搞明白的,那句话绝对是“金玉良言”。如果那句话是你在人生惨败散尽万贯家财,才觉悟到的,那可以称得上是“字字千金”。如果那句话恰好是在你需要的时候,某某领导,某某牛人,某个你膜拜的人,给你指明了方向,如神明灵犀一点,从此或许会影响你的人生走向,那的确是“真知灼见”。

当然说那句话的人可能是你的一个家人朋友,或者是你的同事,话正赶上你心情烦躁听不进去的时候,他们偏要把这句话“硬塞给你”的耳朵,既是真朋友,他们断然不会害你,是为你好,才如此这般,可谓“情深一片”。但这句话未必你能听得进去,更不要说听明白了,因为自觉抵制“教科书式”的灌输,已经在泛滥的教育模式下变成了你的本能反应!

其实在你情绪更糟以至模糊理智的时候,听到那句话,其实这时候不管是什么至理名言,你都会第一反应觉得“狗屁不通”,全是拿来“唬人的,忽悠人的”东西。

当心如果当你觉得别人说的任何话,哪怕你曾认为那是至理名言,此时都觉得是“废话连篇”的时候,要么你已经“大彻大悟,超然物外”,要么就已“走火入魔,深陷其中”。我们都希望是前者,如果真那样“孔圣人,老庄”便比比皆是了,没办法他们只有一个,要么膜拜,要么超越。大多数情况下是后者,实际上未必是歧视后者,到了这步田地的人,可以用常人无法知晓的途径,“飞跃”到前者进行一番惊天动地的醒悟,轻松的改变一生,但完成“飞跃”并不容易!或许这就是后世人所谓的“一念成佛,一念成魔”! Continue reading »企业教练技术与主观价值认定